学术圈进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:现在大家琢磨的不再是如何写好论文,而是如何将论文发出去。以前更多人是被困在“写不出”的焦虑中炒股配资平台选,而现在或者将来则会被“发不出”的迷茫所取代。大胆预测下:2026年学术圈将进化到能写出文章但是发表不出来的时代。
1、2026年,写文章将变得非常简单
现在谁还不会写论文,尤其是在AI飞速发展的势头下,写论文已经变成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儿。前几年,想要完成一篇论文,需要阅读上百篇甚至更多的文献,光是数据收集,整理文献就耗费大量的时间。但是现在,AI工具赋能的新时代,论文写作已经变得快速且容易,借助AI的帮助,三万字的初稿甚至一周就能完成。从选题到参考文献到整理资料到梳理分析,工具能承担80%的基础性工作。如果现在谁还不会写,大概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可能没跟上时代脚步。但问题就在于,能写出来,未必就能发出来。试问现在谁手里头没个三五篇文章,但就是发不出来。而且不是因为不努力,是已经非常努力了,高质量文章也不少,但是就是发不出来。
2、2026年,普刊发表会更难
从核心卷到学报,再从学报卷到普刊,发表内卷已经变成了期刊下沉。
趋势:核心难发——学报难发——到最后很难不演变成普刊难发。
展开剩余65%核心难发:以前核心再难,也是能发的,而且只要写的好硕士博士也能独作发,现在硕士博士独作发表越来越少,甚至来那学校的副教授教授发一篇都很难。
学报难发:学报以前被称为硕士保底的自留地,而现在本科生硕士生想要发学报,必须要挂导师!不带根本发不了。
普刊难发:普刊的版面费目前已经涨到几千块,对于在读硕博生来说,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费用,而对于高校老师来说,虽然费用不算太多,但是高校老师毕竟发普刊很少,最多是在结项或者科研加分不够的时候发一两篇,高校教师评职称更多的还是发核心。这就产生了矛盾,学生发表普刊太贵,老师发表普刊不够。
3、2026年,发不出文章将会变成常态
现在很多老师的常态是:手里握着几篇待发表的C刊,但是投稿过程就一言难尽,不是卡在外审,就是卡在终审待录用,甚至过了录用还要再等,一个不小心就是退稿。青年学者普遍发不出来C刊是常有之事。
几年前的C刊主编就曾揭露过,最多一年,刊物收到6000多篇投稿,只有120篇被刊登,C刊的用稿率甚至不足2%。那么在几年后硕博扩招的今天,高校老师都翻几番的现在,有点甚至不敢去想C刊用稿率还有多少?
投稿量大,期刊人手有限,论文发表周期也随之延长,投稿走到哪一步的都不知道。就算是这样很多人也不敢催,害怕一催就拒稿!
有人说:这么难了,还要坚持吗?当然要!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变成常态问题,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。发不出来文章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有更优秀的稿件在前,但不仅仅是水平问题,有些时候是因为期刊风格变了,觉得这一类选题太多,不想再要了,可能是因为选题太新,投稿的期刊比较保守。但是环境和时代总在发展和变化,谁能保证风格一直不变或者选题一直不变呢,总有合适的期刊能刊发。既然已经是这样了,不如找点突围的方法。
首先,写还是要写的。与其等热点爆发,不如走在热点之前。提前布局:关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、教育部课题方向,从政策导向中预判未来1-2 年的学术热点。
其次,热点毕竟是热点,终将退潮。而专业的深耕才是长久之道。即便在热点更迭中,也坚持每年产出1-2 篇高质量论文。
最后,务实的选择是不断地改和投。有人写文章被拒了十几次也不气馁,最后还真的就被接收了。所以多改多投一定是要的。现在圈子都很浮躁炒股配资平台选,但是却忘了“静修”“慢养”未必不是一件坏事。学术本来就需要“静修”和“慢养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九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